2007年4月1日

記憶中的美好:關於陳克華《凝視》

詩,音樂,陳克華…,無論你喜愛的是什麼,都能在《凝視》中,找到失落已久的美好。

《凝視》,是巨禮文化負責人林宗賢在腦海中構思多年、最後終於在「命運的呼喚」下,開始將整體概念具體化,成為系列專輯中的第一張作品。

整張作品以陳克華的詩作為核心。由著名的音樂製作人劉思偉製作,北京傑出音樂人王弢擔任音樂統籌,陳欣若擔綱作曲、編曲,並由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家演奏。

《凝視》中蘊含許多動人的元素:陳克華已然對生命有所體悟的詩作與唸唱、15歲少女林千惠的輕柔歌聲,鋼琴、大提琴、小提琴、單簧管譜成的旋律背景,以及董運昌伴奏的鋼弦吉他,成就這張令人難以忘懷的獨特作品。

■ 《凝視》專輯概念:「萌芽」

《凝視》的幕後催生者 ──巨禮文化林宗賢,以樹的「萌芽」作為核心概念,鋪陳整張《凝視》專輯。曲風溫柔無以復加、卻又充滿靈動的生命力。而為了展現《凝視》綠色的自然意象,陳克華在聲音表現上,屏棄了一般吟詩慣用的誇張、高亢語調,以自然不矯作的語調詮釋詩作,且整張專輯皆採用不插電的原音樂器演奏,讓人在聆聽中體會「自然聲音」的感動。

從極具詩意的〈凝視〉、〈拭淚的樹〉、〈綠光〉、〈我前來喚醒沉睡在你心中的紛紛美好〉 … 等曲目安排,以及陳克華和少女林千惠的聲音搭配、輪流出場,細心的聽者將會發現,少女象徵正要萌發的生命力,自由自在唱出「凝視」與「綠光」,充滿希望,無限的可能。而在心境上已步入人生另一階段的陳克華,在詩作和歌唱中,則展現另一種向度,另一種深層的生命體悟。

於是,輕盈與沉重,愉悅與超越,記憶與新生,《凝視》在文學與音樂的化學變化中,展現某種不可言喻的動人力量。

■ 陳克華在《凝視》中的詩作


曾經創作出〈台北的天空〉、〈九月的高跟鞋〉 … 等歌詞的陳克華,在《凝視》的創作中,是以「詩」而非以「歌詞」的角度來書寫,詩句中許多隱含的意念不能一眼望穿。他笑說,原以為部分抽象意味很高的句子,送到發行和製作人手上會被修改,沒想到竟幾乎毫無更動、維持原貌錄下。因此,這部作品能維持不向商業化、流行化靠攏的特質,展現了高度詩意的想像空間 。

整張作品的詩作是陳克華一貫的高水準,甚至,有詩迷在聆聽中發現,以前的陳克華作品中總在描述、欣羨愛情的美麗;但在這次的作品中,則是一種已然經歷過,深沉的觸動。

■ 《凝視》,創造獨特的聆聽體驗

一曲一曲,從頭到尾,隨著音樂起伏,完整聆聽《凝視》,你將經歷許多以往在聆聽中,極少體會過的美好感受:序曲〈 Moment 〉,鋼琴、單簧管合奏出一種夢幻的氛圍,讓你遺忘許久的美好記憶,慢慢,從心底浮現。

第二曲〈凝視〉,鋼琴前奏下,陳克華的聲音緩緩出現:「原來,原先的種籽已經蔚然成為一棵大樹。」接著, 15 歲的年輕女聲,開始以清亮的嗓音唱出陳克華的詩句。聲音,無拘無束,足以感動任何忘記感動的人。你知道,年輕的天賦與生命力,正要萌發。

而在〈綠光〉中,鋼琴伴著少女的飛快歌聲,灑上董運昌的鋼弦吉他,唱出「我們攜手走過又走過 / 永遠的日落 / 在時光的沙漠上鑄鏤流動的影子」,「此刻也終必消失如指縫中的沙礫 / 那意想不到的此刻」。而你知道,北歐自古相傳,見過綠光的人,將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第六感,能看透任何人,但那也是稍縱即逝的魔力時刻。

那一剎那,如此迷魅而易逝。於是,在〈肉身之焰〉、〈我前來喚起在你心中沉睡的那些紛紛美好〉、〈試〉,陳克華輕輕念著:「當我想像你 / 試著一把琴似地 / 試著 / 挑動了我… 」某種浸身沉溺的氛圍……感受的到。

有人不禁說,常常在深夜,一個人靜靜地,讓《凝視》陪著自己,聽著聽著,心中總會湧起莫名的感動。聽著《凝視》,也凝視自己的心情,和記憶。

而其它以文字不足以描述的不可言喻,應該讓你在聆聽時,親身感受。


寫在後面:

這是為巨禮文化老闆林桑推出的音樂專輯的推薦文。從微風廣場對面的錄音室開始,再到宣傳、記者會、感恩會......,其中的過程,真可說是蓽路藍縷。但是,聽到音樂,一切,都是值得的。另外,台灣的音樂環境,真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,無論各種形式,如此一來,我們才能期待更多美好聆聽經驗的可能。

1 則留言:

  1. 我是第一名...YA

    你這部落格風格清爽...很舒服
    我喜歡

    希望能多放一些影像喔
    如果有美女圖也不錯喇

    回覆刪除